文 | 韦珺
暑期灼热的阳光熔金般倾泻,博物馆门前早已排起长队。家长汗湿衣背,孩子们面颊绯红,烦躁地扭动身体,口中不住喃喃,“还有多久才能进去?”
待到跨过门槛,馆内清凉空气尚未渗入肺腑,孩子却已然疲态毕显,眼神迷离地投向展柜,那些沉默的器物似乎并未触动心弦。更有甚者,有的孩子宁可蹲在门外台阶埋头于手机,也不愿随着父母踏入这知识的殿堂。此情此景,在每一个博物馆门口上演,令人心头泛起一丝苦涩的无奈。
这种“打卡”式的博物馆之行,如今几乎成了暑期标配:行前仓促预约,顶着烈日排队,入馆后按图索骥匆匆拍照,再挤入人海奔赴下一站。家长们如同完成神圣职责般打卡签到,孩子们则如被抛入陌生汪洋的小舟,茫然无措。
馆藏纵使价值连城,对幼小心灵而言,那些陌生的器物却如同天书,激不起丝毫涟漪。这种走马观花,与其说是滋养心灵的朝圣,不如说是披着文化外衣的另一种教育疲惫行军。
这种打卡执念背后,深藏着家长心中对“教育责任”的焦虑。博物馆被简化成了另一项必须完成的“任务清单”,似乎孩子一旦踏足其中,文化熏陶便如甘霖般自动降临。于是行程被塞得满满当当,孩子们被逼着在国宝间穿梭,只为填充一篇名为“博物馆之旅”的假期作文,这岂非将金玉变成枷锁?
新华社发(王彦冰摄)
博物馆的深意远在“到此一游”之外。那些文物并非冰冷的展品,而是穿越时光的密码,那里封存着祖先的心跳,时代的呼吸和文明嬗变的脉搏。若仅仅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拍照打卡,孩子如何能体味青铜饕餮纹饰中狞厉的历史威严?如何能理解素净青瓷上流淌的千年审美?如何能感应古老编钟里曾经回响的天地和鸣?
“使人疲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,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。”对孩子们而言,那些漫无目的、走马观花的行程安排,不正是鞋子里那粒难以承受却无人察觉的沙粒吗?
新华社发(秦廷富摄)
要让博物馆之行真正成为点亮心智的火种而非徒增负担的行程,亟须一场思维的破壁。
行前要“点火”。别把孩子“空投”进历史的迷宫,功课需要在博物馆的门外开始。
锁定核心展品,无论是寻找相关趣味短视频,还是翻看绘本故事或神话传说,兴趣的星火一旦点燃,展柜里的器物不再是冰冷的金属与泥土,而是通往奇幻世界的“钥匙孔”。“猜猜这把越王的宝剑,为何千年而不朽”“陶罐上的小人儿跳的是什么舞?”带着好奇与疑问走进展厅,探索便成为主动的寻宝游戏。
馆中要“深耕”。家长要摈弃一网打尽的妄想,博物馆不是必须攻克的堡垒,而是值得反复探访的花园。一次行程,精选几件与“预热”内容呼应的珍宝,深度的“对话”远胜于走马观花。当孩子被一枚奇特的古币吸引,或者被某个陶俑的滑稽表情逗笑,请珍视这灵光乍现的好奇——这远比按图索骥找到“标准答案”珍贵百倍。
孩子们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熄灯环境里用手电筒照明,观察孟加拉虎和东北虎标本。
角色要“转身”。家长不是“赶路人”,而是“开门人”,不在于带孩子“看遍世间所有美好”,而在于为他们“打开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”。博物馆的价值,不在于孩子当场记住了多少年代与名称,而在于是否在他们心中种下了“好奇”“敬畏”“审美”的种子。
这样的种子可能沉睡许久,直到某一天在课本、电影、旅行甚至是一次聊天、一场聚会中被突然唤醒。也只有到那个时候,博物馆的大门才真正开启,通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。
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