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三阅兵场上的意外主角:HSU100无人潜航器背后的海上博弈
那天电视机前,画面里钢铁长龙缓缓驶过长安街,本以为会是坦克、导弹的主场,结果一排排造型奇特的无人装备瞬间吸走了眼球。尤其是海上无人作战方队开头那几艘黑色巨物,像极了深海里的“幽灵”,据说,那就是最新的HSU100无人潜航器。
如果你对2019年的HSU001还有印象,就能感受到这次的“长个子”有多吓人——差不多大了十倍,形状更浑圆,前端和侧面布满了声呐阵列的轮廓,仿佛在宣告:“我不是来玩的。”在阅兵现场,一些军迷直接拍着桌子说,这可不是普通水下“侦察鱼”,更像是在为未来海战做赌注。
画面里,HSU100的中部还有三根可折叠的光电桅杆,像潜伏的“天线怪手”,据猜测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探出水面侦察和通信。尾部是X型尾舵配无轴泵推系统,这种设计在军用潜艇上不是稀罕物,但放在无人潜航器上,意味着它在深海里既能灵活转向,又足够安静,不容易被发现。
关键的问题来了:它能不能带武器?从吨位来看,五六十吨的体量足以塞下轻型鱼雷或者小水雷,可偏偏外壳上没找到明显的发射口,有人猜可能更倾向于长航时侦察,或者干脆把空间留给传感器与能源系统。如果真是全程静默侦察,那它就像布在深海的眼睛,慢慢织成一个“看不见”的探测网。
另一个谜团,是动力系统。按照常规,柴油机配锂电池是最稳妥的方案,续航、速度都不成问题。可也有人说,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进展很快,全锂电池驱动也不是不可能;甚至还有激进猜测——会不会用到小型核动力加锂电池的混合推进?这种说法没办法证实,但想一想,如果真能做到,那续航和潜伏时间简直可以“吓退”半个太平洋的舰队。
从任务上看,HSU100多半依然是情报收集和反潜、扫雷的好手,但如果再往前一步——实现多艇智能协同,几艘甚至几十艘形成一个分布式网络,那么战场态势感知的范围会被推到离谱的程度。设想一下,这么一个网络,不光能看,还能打,那就是把猎人的眼睛和弓箭绑在一起,用在哪个海域都够对手喝一壶的。
为什么说这东西一旦形成体系,美军的日子会难过?过去,美国的航母打击群和长航程航空兵是西太平洋的看家本领,可在反介入/区域封锁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,大块头目标生存时间可能以分钟计数。于是更隐蔽的核潜艇取而代之,成了它们刺破封锁的王牌。
美军手里握着海狼级、弗吉尼亚级这些水下杀手,还有能一次性发射上百枚“战斧”的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潜艇,兵棋推演时常拿它们当奇兵。但问题是,解放军并不打算硬碰硬,而是走不对称路线——用造价低得多的无人潜航器去织网反潜。这就像用成群的小猎犬去盯几只豹子,你跑得再快,也总有暴露的时候。
想想看,一艘先进核潜艇造价、建造周期都高得吓人,一旦被便宜的无人潜航器长时间跟踪,被发现甚至被围堵,性价比就完全颠倒了。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,HSU100、无人水面艇、智能布雷平台一个个浮出水面,有人调侃这是在用“地摊价”杠“高奢货”。
更有意思的,是它的部署方式并不局限于近海。如果配合大型舰艇甚至潜艇在公海直接投放,这种长航时无人潜航器理论上可以潜伏在任何大洋——不仅是西太平洋,印度洋、大西洋甚至靠近北极的寒水中,哪天悄无声息从对手后花园里冒出来,也不是不可能。
当然,具体能力我们外人无法得知,很多判断只是基于外形和一些模糊信息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海上博弈正在发生质变——它不再只是“航母对航母”的正面对抗,而是进入了“网络化、无人化、分布式”的全新赛道。
茶馆里有人边看阅兵回放边说,“等哪天海底像天上布满卫星一样全是传感器,核潜艇可能就像穿着熒光衣躲猫猫。”这玩笑话未必靠谱,可真要哪天成真,也就没人觉得好笑了。
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