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一句话,把“家园”项目的事儿给说死了:不是移民,没特签。这火急火燎的声明,直接扇了尼日利亚方面一记耳光,人家之前还公开说日本要发“特别签证”呢。这事儿看似小插曲,却像面镜子,照出了日本社会对移民那份纠结又复杂的真心话。
“家园”这词,听着多暖心啊,谁不盼着归属和安定?可放在日本,它却意外地戳到了敏感点,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“移民”。这哪是简单的词不达意?分明是日本面对人口危机,又死守“非移民国家”牌坊的深层矛盾,全都借着“家园”二字,狠狠地撞了个满怀。
“家园”这名,真要命
JICA搞“家园”项目,大概本意是想让日本乡下地方跟非洲兄弟们多亲近亲近。送些青年实习生过来,大家伙儿交流文化,学点手艺,把日本小城当成远方的“友好家园”,面子上多好看。
可尼日利亚这些劳务输出国呢,“家园”二字,听着可就没那么诗情画意了。他们可能觉得,这不就是暗示着能真住下来,能有盼头吗?尼日利亚之前嘴快说漏的“特别签证”,不正说明他们心里揣着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和未来机会吗?这下可好,一个想送虚拟的温暖,一个却想要真实的饭碗,鸡同鸭讲,尴尬不?
“家园”跟“特别签证”一扯上关系,日本民众立刻炸了锅,心里嘀咕:国家是不是要“悄悄地”变成移民国家了?这股子焦虑像野火一样蔓延,政客们哪敢怠慢?生怕舆论失控,被反对派抓住把柄。所以,林芳正赶紧出来灭火,就是要斩断“家园”和“移民”之间那条该死的语义链,别碰了老百姓的底线。外交辞令,有时候真会玩出火来。
要人不要心
日本社会对移民,那真是又爱又恨。老龄化、劳动力短缺,这事儿全世界都知道,日本尤甚。乡下地方,年轻人跑光了,农业、护理、建筑这些苦活累活,谁来干?光靠自己人,根本撑不住。所以,请外国人来帮忙,几乎是明牌了。
“技能实习生”制度,就是日本的折衷方案。这些外国年轻人,名义上是来“培训”的,实际上干的都是低薪体力活。官方还强调“培训有期,必须归国”,这不就是防着他们变成移民吗?把这些外籍劳工,牢牢框在“临时工”的范畴里。
但这种模式,就挺拧巴的。日本享受着人家带来的便利,却不给人家真正的归属感。这种“用你但不想你留下”的态度,不仅让外国打工人心里不舒服,也让日本在国际上显得有点儿言不由衷。这次“家园”项目的误会,真不是孤例,它就是日本那种既想国际合作开放点,又想国内政策封闭点的深层矛盾,又一次赤裸裸的暴露。
人多了,心就烦了
疫情之后,日本旅游业像坐了火箭,外国游客多得吓人。随之而来的,是外国居民数量也蹭蹭上涨,到2024年底,已经突破370万人,那速度,简直让人“猝不及防”。景点、地铁挤得水泄不通,日本人的耐心眼看着就没了,有人甚至说,快到极限了。
去年有调查说,六成以上的人觉得“外国人在日本待遇太好了”。一开始大家抱怨外国人乱扔垃圾、闯红灯、大声喧哗。后来,矛头就转向了那些让外国人变多的政策。网上各种声音,比如“外国人越来越多,日本不安全了”,尤其东京房价飙升,关于“外国人买房抢地”的担忧,更是甚嚣尘上。反对党甚至想在秋天搞个法案,提高外国人买房的门槛。
为了应对这些烦心事儿,日本政府去年7月专门搞了个“促进外国人和谐共处的部门”,听着像个“指挥中心”。外国驾照转换数量去年翻了一倍多,接近7.6万个,随之而来的肇事逃逸、逆向行驶也多了,交通安全成了新焦虑。所以,政府宣布明年10月起,驾照考试题增加到50道,合格率目标提高到90%,临时访客还不准直接换驾照。执政的自民党现在玩的是“两手抓”:既要外国劳工的经济贡献,又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管。这“既要又要”的策略,明摆着是安抚老百姓,别怕外国人搞乱社会。
还有呢,日本还打算收紧那些欠税欠社保的外国人的签证。这政策一出,争议立刻就来了。很多人抱怨外国人享受着低价医疗保险,可缴费率远低于日本人。数据显示,外国人社保缴费率63%,日本人可是93%。这“漏洞”让大家觉得不公平,也给社保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。官员们都警告了,欠费可要动摇整个社会福利的根基,老百姓会更不爽的。
“非移民”的嘴硬
日本出生率低得可怜,老龄化跑得飞快,这国情,地球人都知道。农村和地方城市,劳动力断层越来越严重,农业、护理、建筑,这些行业嗷嗷待哺,光靠自己人根本不够。所以,引进外籍劳动力,那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国立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都预测了,到2067年,外国居民可能占日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。可日本出生率下降得比预想还快,这意味着人口结构变化的“临界点”可能提前到来。新增的外国劳工,主要来自东南亚和南亚,因为他们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。
可现实再打脸,政治层面还是死守着“非移民国家”这块招牌。几十年了,“移民”这词在日本政坛,就是个禁忌。好多议员公开场合不敢提“移民”,宁愿用“外国劳动力”或者“外国工人”这些“温柔”的词儿,背后藏着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焦虑。日本到现在也没个完整的“移民政策”,只有各种“补丁式”的方案。政府官方说法是“按照国家人口规模,无时间限制地接受一定数量的外国人”,说白了,就是一种“放水”策略,想吸引高技能人才和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劳动力。
但就算那些长期居留的技能实习生和留学生,也被限制在“临时”和“有限”的框架里。自民党一直嘴硬,说这不是“移民”,是“短期居留”。可现实呢,好多外国人在日本住久了,最后都成了“永久居民”,这就让“非移民国家”的说法,跟实际情况越来越脱节。在右翼民粹主义、网络键盘侠和经济焦虑的推波助澜下,“外国人在日本享受特殊待遇”的谣言越传越邪乎,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移民的排斥。
笔者以为
“家园”项目这桩误会,加上日本社会对移民那份普遍的焦虑,清清楚楚地折射出日本在人口老龄化、劳动力短缺的现实压力下,与根深蒂固的“非移民国家”观念之间,那份深刻的冲突。日本社会内心真是矛盾重重,一方面渴望经济持续发展,另一方面又担心“外来者”可能带来社会不安定。这场关于外来人口的讨论,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,背后涌动着一股深不见底的“暗流”。如何在经济需求、国际形象与社会承受力之间找到平衡点,是日本未来必须面对的长期而复杂的挑战。光靠外交辞令的修修补补和政策上的收紧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日本需要更坦诚地面对“移民”这个议题,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策略,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,找到一条既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,又能实现社会和谐共处的路径。
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