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用稀土换技术?土耳其突然狮子大张口,又是藏着什么目的?
2025年8月,土耳其政府突然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铰接链产品加征高额关税,每吨征收1200美元。这一决定来得突然,却并非偶然。
就在不久前,两国还就共同开发稀土资源进行密切磋商。
而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背后,是土耳其企图以国内发现的6.94亿吨稀土矿为筹码,要求中国转让稀土提纯核心技术遭拒后的报复行动。
怎么说?
实际在2022年,土耳其高调宣布在其西北部埃斯基谢希尔省发现了储量高达6.94亿吨的稀土矿床,并称之为“世纪级发现”。
土耳其方面宣称,这个稀土矿能满足全球未来1000年的稀土需求。消息一出,国际社会为之震动,因为此前全球已探明的稀土总储量仅为1.1亿吨左右。
然而,国际矿业专家普遍质疑其稀土储量的真实性。据地质勘探报告显示,土耳其稀土矿分布广泛但品位较低,稀土元素与大量伴生矿混杂。
能源专家估算实际可提取量仅约1218万吨,与官方数据相差悬殊。这种夸大矿产储量的案例在国际上并不罕见。
毕竟在2010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期间,日本也曾宣称发现可供人类使用数万年的海底稀土矿,但至今未见实质性开采。
但土耳其坚持,且认定自己的稀土矿是稀品,甚至土耳其主动抛出橄榄枝。
土耳其自然资源部部长巴伊拉克塔尔明确表态,由于该国在稀土开发技术方面存在欠缺,希望与中国的稀土企业开展合作。
但土耳其设定了一个颇为严苛的条件:中国的稀土企业必须在土耳其本土建造加工厂,并且要向该国转让稀土加工技术,否则双方就难以达成合作。
土耳其的如意算盘打得巧妙,这是既想吸引外资,又想获取核心技术,企图在稀土领域实现弯道超车。
但简单来说更,这种要求本质上是一种“空手套白狼”的策略。
土耳其甚至声称“已有数家中国公司表达了转让技术的意愿”,但这明显是假消息。中国在2023年底就公布了24项技术出口禁令,其中包括稀土提炼、加工和利用技术。
要知道,全球90%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。
中国通过数十年研发,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,拥有多项专利技术,能将稀土提纯至99.9999%的超高纯度,完全满足高端制造业需求。
可以说,中国是稀土领域的绝对主导者,就连美国的稀土需求也不得不依赖中国主导的稀土产业链。
就是比土耳其矿产还足的美国,美国国内每年开采的稀土都要运输到中国进行深加工,变成稀土产品之后再运回国内使用。
正因为如此,2023年12月,中国相关部门发布公告,禁止24类关键技术出口,包括“稀土的提炼、加工、利用和相关技术”。
中方明确强调,这些列为禁止出口的技术,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严禁对外输出。
只得说土耳其的橄榄枝只是赌一把,试探中方口风之外,实际也在找下家。
土耳其一方面与中国就稀土合作进行磋商,另一方面却加入了美国主导的“矿产安全伙伴”联盟。
而该组织的明确目标就是要实现稀土矿物供应链的多元化,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。
土耳其的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,却是暴露出其在全球矿产争夺战中的投机心态。作为北约成员国,土耳其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,获取最大利益。
但这种策略在稀土领域可能行不通。土耳其不能既要求中国转让核心技术,又与西方合作试图削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。
更何况,即使土耳其的稀土储量真实可靠,其开采和加工也面临诸多挑战。稀土开采和加工技术门槛高、环境污染大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
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需要漫长的过程。日本的投资者曾试图在美国打造稀土工厂,整个进程推动了十几年,最终以失败收场。
就连美国的很多投资者坦言,要想在美国打造稀土产业链,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,而且还不见得能够成功。
全球每年稀土冶炼分离出来的“成品”还不到30万吨,即使考虑到未来新材料、新能源的持续发展,稀土资源也不会在短期内出现“供小于求”的局面。
而土耳其的稀土资源,主要是轻稀土元素,而中重稀土更为珍贵,应用价值更高。更不必说土耳其的稀土计划面临三重困境:技术不足、环境挑战、资金短缺。
尽管土耳其愿望许的大,但现实是,没有中国的技术支持,土耳其的稀土梦想难以照进现实。土耳其的7亿吨矿石真正能提炼出的稀土氧化物仅百万吨左右,远不及中国云南新发现的矿藏。
毕竟技术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资源优势必须与技术能力结合才能创造价值。而中国用几十年时间从“稀土大国”走向“稀土强国”的道路,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参考资料:
土耳其对华铰接链作出反规避终裁——界面新闻
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