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中国版英伟达”这个词砸出来的时候,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大蒜和牛排混杂的躁动味道。摩尔线程,这家成立才5年的公司,揣着80亿融资要去科创板敲钟,整个圈子都高潮了,仿佛国产GPU的春天,已经提前踩着筋斗云来了。
这剧本,眼熟不?就像你们村里那个最有出息的娃,考上了清华,十里八乡都拉着横幅庆祝,准备吃席了。但这时候,总有我这种不合时宜的家伙,想去翻翻他小学的作业本,看看字是不是自己写的。
不翻不要紧,一翻,乐子就来了。跟着摩尔线程一起被曝光的17只概念股,它们的ESG报告,就像一份份P得妈都不认识的体检报告。指标看着都挺健康,披露率52.94%,比行业平均线还高,好像个个都是三好学生。但你凑近了看,会发现最要命的那一项——“范围3碳排放”,所有人都默契地交了白卷。
这特么就不是写作业忘了一道题,这是老师划了重点说必考,全班同学却约好了都不写。这背后藏着的,不是疏忽,而是中国硬科技产业在狂飙突进时,一个心照不宣的尴尬:技术上的肌肉秀得飞起,但可持续发展的裤衩,还没来得及穿。
一
摩尔线程的故事,本质上是一个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逆袭爽文。2020年才出生,一头扎进被英伟达按在地上摩擦的GPU领域,短短几年,从架构研发干到算力基建,现在拿着募资要去搞“训推一体”的AI大杀器。这速度,不是坐火箭,是直接被人踹上了天。
资本市场最吃这一套,沾亲带故的17家公司,股价跟着一起蹦迪。这些公司的ESG报告,理论上应该能照出中国芯片产业的底色。你看,超过一半的公司都发了报告,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披露了碳排放,多积极,多主动,不知道的还以为提前进入了碳中和时代。
但魔幻的地方就在于,数据越漂亮,问题可能就越骚。复旦那个研究员一句话就给这事儿定了性:“披露率不代表质量。”
这话翻译过来就是,别看广告,看疗效。这帮公司披露的碳数据,全都停留在“范围1”和“范围2”。这是啥?范围1是你自己烧锅炉冒的烟,范围2是你从电网买电产生的碳排放。说白了,就是管好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,门外的事情,与我无瓜。
可芯片这行业,真正的碳排放大头,根本不在自己家。它在那个被所有人假装看不见的“范围3”里。范围3是啥?是你上游供应商生产原料的能耗,是你下游客户用你芯片搞AI炼丹炉时消耗的电力,是你整个产业链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碳足迹。这玩意儿一算,底裤都容易被扒干净。
更骚的操作是,17家公司里,跟摩尔线程业务真有关系、还披露了碳数据的,就两家。剩下的,要么装死,要么披露的数据跟你玩儿行为艺术,比如一家环保公司排放最低,一家搞能源的排放最高。这不废话吗?这就像问一群人期末考得怎么样,学霸闭嘴,学渣说考得不行,然后跳出来一个体育生说他百米跑进了11秒。
这叫什么?这叫选择性作答,避重就轻。大家在ESG这份半开卷考试里,把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做了,显得自己很努力,但最后那道占了80分论述题,集体留白。
为什么?因为成长期的公司,利润和现金流就是命。所有资源都得砸在研发和市场上,不然下一个被淘汰的就是你。芯片创业,看着是风口,其实是火山口,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,是直接火化变舍利子。这种生死时速下,搞ESG体系,尤其是去啃范围3这种硬骨头,属于典型的投入高、见效慢,老板们自然提不起兴趣。
但这恰恰是最大的隐患。对标的英伟达,MSCI的ESG评级是AA,行业顶流。人家靠的不仅是CUDA的生态壁垒,更是“绿色算力”的阳谋。当中国芯片公司还在纠结于技术参数的追赶时,人家已经把“环保”和“可持续”做成了新的护城河。你技术再牛,如果能耗高得离谱,未来可能连市场的准入券都拿不到。
二
那个超过50%的ESG披露率,说白了,更像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,主题叫“我在乎,但只在乎一点点”。
很多公司的ESG报告,翻开一看,写满了“正确的废话”。什么员工社保缴纳率100%、组织了多少次消防演练,这些东西重要吗?重要。但对一个硬科技公司来说,这就好比评价一个顶尖外科医生,不看他的手术成功率,而是夸他洗手洗得特别干净。
真正的核心议题,比如供应链的劳工权益、数据中心的能耗、AI的伦理风险,往往一笔带过。这种“形式化披露”,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错位,把ESG当成了花钱买的锦旗,而不是能创造价值的工具。
就拿人才来说。芯片行业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抢人的竞争。核心研发人员的稳定性,直接决定了你家产品是遥遥领先,还是遥遥无期。结果呢?17家公司里,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披露了员工流失率。
数据一亮出来,高下立判。一家叫麦捷科技的,流失率27.99%,另一家大众公用,7.85%。这背后是管理能力的巨大鸿沟。但更多的公司选择了“不告诉你”,把这个关键指标藏在黑箱里。
这就很真实。核心人才跑了。技术迭代慢了。最后公司黄了。这么简单的逻辑,为啥不披露员工流失率?因为数据太TM难看了,投资人看了得连夜跑路。
再看研发。有的公司骄傲地写着,研发人员占比90%。听着很吓人,但“人多”不等于“力量大”。这90%的人里,有多少是博士,有多少是从隔壁英伟达挖来的大神,人均产出了几个专利?这些能真正衡量创新含金量的东西,对不起,商业机密。
这种操作,就是典型的“快种快收”思维。把资源all in在短期能看到成果的地方,而对于需要长期主义耕耘的ESG体系,则采取一种“交差式”的敷衍。英伟达为什么能拿AA评级?因为它把全价值链的碳排放数据(包括要命的范围3)都给你亮出来,告诉你我的GPU能效比上一代提升了多少,甚至连AI伦理审查委员会是怎么开会的都写得明明白白。
这不是成本,这是投资,是向全世界宣告:我不仅能打,而且能一直打下去。而我们的很多企业,还在用写工作总结的思路写ESG报告,只报喜不报忧,把“加分项”硬生生活成了“及格万岁”。
三
“没有公司披露范围3”,这句话就像一声耳光,响亮、清脆,打在所有“科技自信”的脸上。
对芯片行业来说,范围3就是那个房间里的大象,所有人都看见了,但所有人都假装它不存在。芯片的上游,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,哪个不是吃电巨兽?芯片的下游,数据中心、AI算力集群,哪个不是“电费刺客”?有数据说,AI的能耗增速,几年就能翻一番。可以说,一家芯片公司总碳足迹的80%以上,都埋在范围3里。
回避范围3,就是在回避核心矛盾。英伟达早就想明白了,商战打到最后,比的不是谁拳头硬,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。所以它一边卖芯片,一边联合供应链搞“碳中和计划”,要求小弟们跟上环保步伐;另一边,它给客户提供“能效优化方案”,帮数据中心省电。这就叫什么?这就叫“喂到嘴里”,把标准和生态都给你建好,你不跟我玩儿,就得掉队。
而我们这边范围3的空白,则暴露了两个致命问题。
第一是能力不行。算范围3,需要你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数据追踪技术,能把你上下游几十个环节扒个底朝天。国内多数企业还处在“自扫门前雪”的阶段,连跟供应商协同搞个降本增效都费劲,更别提算碳排放这种“务虚”的活儿了。
第二是认知滞后。很多老板觉得,范围3是别人的排放,关我屁事。但随着欧盟“碳关税”这种东西开始落地,你产品的碳足迹,很快就会变成一张国际贸易的通行证。今天你对范围3爱答不理,明天它就可能让你高攀不起,要么产品出不了海,要么融资成本高到你怀疑人生。
更重要的是,AI算力的狂飙,正在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推高整个社会的能耗。如果芯片公司不从源头上搞“绿色算力”,未来很可能陷入一个死循环:算力越强,能耗越高,政策限制越严,最后大家一起完蛋。
所以,对摩尔线程这样的破局者来说,范围3不是一道“选答题”,而是一道“必答题”。你的业务横跨芯片设计和算力服务,你的价值链就是整个产业的缩影。如果不能把范围3纳入管理,所谓的“对标英伟达”,最终可能只是一场“瞎积薄发”的梦。
四
当摩尔线程们站在聚光灯下,准备讲述中国芯的故事时,ESG这本“作业”,不能再抄了,得自己老老实实地写。而且不仅要写,还要写出花儿来。
对标英伟达,课都划好重点了,就看愿不愿意学。
第一,别再假装看不见范围3了。这事儿没法一口吃成胖子,可以分步走。先从核心供应商开始,大家建个群,一起合计怎么把碳数据搞清楚。然后对着下游客户,别光卖芯片,打包卖“算力+能效”解决方案,帮人家省电就是帮自己积德。把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做起来,ESG报告才能从“宣传材料”变成“价值说明书”。
第二,把人才当“资本”,而不是“耗材”。别再用“研发人员占比”这种模糊指标了。敢不敢披露核心研发的留存率?敢不敢公布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数量?敢不敢建立一个让技术大牛和管理者都有奔头的双通道晋升机制?这些看似务虚的东西,才是稳住军心、持续创新的根本。
第三,把“绿色算力”刻进DNA。英伟达的A100能效比上一代提升20倍,这就是产品力。我们的芯片设计,能不能从一开始就把“能效”作为核心指标,而不是单纯堆料?能不能联合数据中心,搞点液冷技术、智能调度的创新?当“绿色”成为你的核心卖点,ESG就不再是成本中心,而是利润中心。
摩尔线程的过会,是中国芯片突围战里一个漂亮的冲锋。但真正的胜利,从来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,而是建立一个可持续、打不垮的根据地。
英伟达的成功告诉我们,顶级的玩家,都是“技术”和“治理”两条腿走路。中国芯片要想从“中国版英伟达”进化到“超越英伟达”,既要有掰手腕的硬核技术,也要有不穿帮的软实力。范围3的空白、人才管理的粗放、绿色算力的缺位,这些镜子里照出的问题,正是未来需要补上的课。
当中国的芯片公司开始严肃对待每一吨碳排放,开始精细化管理每一个天才的大脑,那么这场突围战,我们才算真正摸到了胜利的脉门。
这条路很难,很长,但走对了,就不怕远。
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