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毅和毛泽东
淮海战役五前委
淮海战役的辉煌战果无需赘述,世人皆知。一战便荡平了国民党精锐55万,国民党诸多名将如杜聿明、黄维、黄伯韬、李弥等,或逃遁,或被俘,亦或命丧疆场。淮海战役的硝烟散尽,蒋家王朝的心脏——南京,便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之下。与此同时,华北的傅作义所部数十万大军,亦如同瓮中之鳖,国民党军的覆灭已成定局,只待时日。
在淮海战役中,五位最高指挥官,亦即总前委的五位委员,共同肩负重任。他们均系身经百战的沙场宿将,其中不乏刘伯承、陈毅等中野司令员,邓小平担任中野政委,粟裕则担任华野代司令员,而谭震林则担纲华野副政委。在这五位委员中,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一职,全面负责指挥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。
实际上,直至淮海战役的尾声阶段,五位总前委委员才得以齐聚一堂。在此之前,他们分别领导着两大主力部队,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率领的西兵团与粟裕、谭震林指挥的东兵团各司其职。下面这张合影正是他们相聚的时刻所摄,彼时,国民党军装备精良的80万大军已陷入颓势,杜聿明所率的庞大部队被困于极狭小的地域,面临的唯有被彻底歼灭的命运。
淮海战役五前委成员包括:粟裕、邓小平、刘伯承、陈毅及谭震林。
淮海战役的挑战异常严峻,我军的中野与华野两大野战军,面对国民党军仅能集结60万兵力,而敌军在徐蚌战场却能自如地调动高达80万人的兵力(其中包括从华中战场抽调而来的黄维兵团)。
起初,国民党名将白崇禧曾承诺统一指挥徐州及华中两大剿总,然而,因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矛盾,他终究反悔,言而无信——倘若真由白崇禧镇守,对于我军而言,战事之艰难将倍增,被誉为“小诸葛”的白崇禧用兵之精妙,自红军时期便是我军的强劲对手——幸而,他不愿为蒋介石站台,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得派遣了声名显赫的福将刘峙前往徐州。
所谓的福将,实则不过是肥头大耳且好运连连的别称。在军事才能上,他与白崇禧相较,差距堪称霄壤之别!尽管身为蒋介石的亲信,位列“五虎上将”之列,但面对白崇禧,他却不得不恭敬地称呼其为“健公”。在抗日战场上,被誉为“长腿将军”,而在解放战争中,却又被称为“常败将军”,有人甚至戏谑地称他为“猪将军”。
周恩来和刘伯承
白崇禧婉拒了邀请,猪将军刘峙便迅速接任。即便手下的杜聿明、黄伯韬、李弥和邱清泉勇猛善战,华中援军的黄维再怎么坚韧不拔,亦无法阻挡猪将军刘峙的平庸无能以及蒋介石的胡乱指挥。相较之下,解放军这边却是团结一心,众志成城,合力抗敌。尽管主力部队源自华野和中野两大系统,但总前委却巧妙地预见了各种协调需求的可能性。
总前委书记邓小平,出身于中野,这位资历深厚的革命家自旅欧时期便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。归国后,他领导了百色起义与龙江起义,成为红军的奠基人之一。在中央红军时期,他担任了中央秘书长的职务。抗战期间,他先后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和129师政治委员,是刘邓大军的主要创建者。进入解放战争时期,邓小平与刘伯承并肩作战,继续担任中野政治委员的职务。
中野的战斗力相较于华野有所不及,这主要源于在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牺牲,正如陈毅所言,是“瘦”了。鉴于此,总前委中设有三名成员来自中野,这亦是一种考虑: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出自中野,而中野的司令员刘伯承和副司令员陈毅亦在其中;然而,从另一角度审视,华野亦有三名成员:司令员陈毅、代司令员粟裕以及副政委谭震林。
陈毅原本隶属于华野,却临时被抽调至中野。在职责分配上,刘邓与陈毅三位构成了中野的核心力量,主要负责西集团的战事,而粟裕与谭震林则担纲东集团的重任。如此兼顾全局的阵容安排,无疑是蕴含着深远智慧之举。
李达、邓小平、刘伯承、蔡树藩
邓小平
邓小平意志坚韧不屈,在其漫长的政治征程中屡经风雨,却始终未曾退却。自青年时期起,他便与周恩来、朱德、陈毅、聂荣臻等革命先驱同路,在异国他乡将共产主义立为终身追求的理想。
返国之际,邓小平深受三大起义及平江起义的启迪,受党组织委派,相继领导了百色与龙江起义,成功创建了红7军与红8军;在中央红军时期,他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,曾担任《红星报》的主编,并全程参与了“遵义会议”。他在会上见证了毛泽东重新执掌军事指挥权,后又被选为中央秘书长。
抗战一经爆发,邓小平即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职,继而荣任129师政治委员,从而开启了与刘伯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朽革命友谊。刘邓二人,与朱毛齐名,共同构成了令敌人心生畏惧的战斗搭档;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所建立的晋冀鲁豫根据地,不仅成为模范根据地的典范,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刘伯承和邓小平
随着解放战争的序幕缓缓拉开,邓小平与刘伯承并肩执掌晋冀鲁豫军区与中原军区,挥师迎战国民党军。上党战役阎锡山痛哭失声,紧接着,刘邓大军以出人意料的壮举,千里挺进大别山,由此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。
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卓越贡献,莫过于担任总前委书记期间对淮海战役以及后续渡江战役的指挥。他不仅创造了歼灭敌军55万人的辉煌战绩,更成功突破了汤恩伯所吹嘘的“坚不可摧”的长江防线,从而使得蒋家王朝在南京长达22年的统治宣告终结,归于瓦解。
自新中国诞生以来,邓小平先生曾身兼数职,先后担任政治局常委、中共中央总书记、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主席等正国级要职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,邓小平先生与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刘少奇等一同被誉为共和国的杰出领袖。他在中国现代化的征途中担任了领航者的角色,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。
刘伯承
刘伯承
刘伯承,身为中国共产党最早晋升为中将军长的党员,于1927年春季荣获国民革命军的任命。暂任第15军军长之职,其任职时间甚至早于贺龙(且彼时贺龙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)。
面对被流弹击碎的眼球,他毅然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剧痛,拒绝使用麻醉药接受了手术。眼部神经密集且异常敏感,由此不难想象他承受了何等惨烈的痛苦!刘伯承作为“当代关公”的英勇之举,令为他主刀的德国军区人士无不为之敬佩,他们由衷地称他为“军神”!
刘伯承将军在军政生涯初期,便以军队幕僚长的角色崭露头角,曾担任南昌起义“参谋团团长”以及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。这得益于他丰硕的实战经历和扎实的军事理论功底。他在重庆军校潜心学习,后又赴知名学府伏龙芝深造,其军事理论的深厚与广博,在我国的将领群体中堪称翘楚。
毛泽东、林伯渠、刘伯承于天安门六城楼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刘伯承担任了八路军129师的师长一职。129师是由原红四方面军为基础改编而成,因此,与刘伯承携手共事的副师长徐向前,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。然而,徐向前不久后便被调往华北的冀南与山东地区开展工作。真正与刘伯承长期并肩作战的,则是后来被任命为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。两人的卓越合作,最终成就了著名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
解放战争,无疑是刘伯承将军生涯中的辉煌篇章。在此期间,他先后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、中原军区司令员以及中野(中原野战军)的领军人物。二野司令员刘伯承,无论是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、淮海战役的激战、渡江战役的英勇奋战,抑或是进军大西南的征程,均立下了赫赫战功,功勋卓著。
1955年,刘伯承荣获元帅军衔,位列第四,仅次朱德、彭德怀与林彪,却高居贺龙、陈毅及徐向前等将领之上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刘伯承身兼政治局委员、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,位列副国级领导层。作为十大元帅中最为长寿者,刘伯承的一生堪称传奇。1986年10月7日,在北京逝世,享年九十四载。
陈毅
陈毅
陈毅,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中综合能力之佼佼者,亦堪称多才多艺的代表。他文武双全,不仅擅长诗词歌赋的创作,精通书法,更在围棋领域展现出不俗的造诣。
陈毅早年最具标志性的事件,莫过于南昌起义。关于他是否参加了南昌起义,情况略有不同:他并非起义初期即加入,而是在部队南征广东的途中方才追上队伍。然而,若说他未曾参与,那也并不准确,因为正是在他和朱德的坚定领导下,起义的火种得以保留,并在后来与毛泽东的携手合作中得以延续。井冈山会师的。
在井冈山时期,陈毅英勇无畏,与毛泽东、朱德齐名,被誉为“井冈三巨头”,更是红4军这支红军队伍的创始人之一。他曾一度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,地位显赫。进入中央苏区时代,陈毅又成为一方诸侯,担任江西军区总指挥。当主力红军踏上长征的征途时,因伤病所累,陈毅未能同行,被迫留在苏区,领导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。值得一提的是,陈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未曾踏足长征路的一位。
陈毅和粟裕
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,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,陈毅同志崭露头角,成为军队中的中流砥柱。尤其在“皖南事变”爆发后,
陈毅同志与中央派来的刘少奇同志携手共进,力挽狂澜,成功重建新四军军部。在此过程中,陈毅同志荣膺新生新四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,担任代军长之职。
陈毅全面负责,而粟裕则专注于军事指挥。
陈毅在新中国建立后身兼数职,其中不乏要职,如上海市长、华东军区司令员、国务院副总理、外交部长、政治局委员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等,堪称副国级领导。1955年,陈毅荣膺元帅军衔,位列第六,紧随贺龙之后,位居罗荣桓之前。
粟裕
粟裕
被誉为“战神”的粟裕,与另一位同名的“战神”林彪竟巧合地同年同月同日生,两人均投身于南昌起义的烽火之中,均身为基层干部,随主力部队南征北战。在朱德与陈毅引领的一批年轻干部中,林彪与粟裕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在井冈山,粟裕与林彪同属军事天才,均被毛泽东与朱德发掘,才华得以施展。然而,相较于林彪,粟裕的晋升之路略显缓慢。在红军长征的前夜,林彪已稳坐中央红军主力红1军团的军团长之位,而粟裕则仅能率领一支偏师,负责掩护主力西征。随着红军离开苏区,粟裕所部遭遇败绩,幸而他本人得以幸存,在深山老林中开展游击战。相较之下,方志敏却不幸被敌军所害。
与陈毅同列,粟裕亦未踏上长征之路,他们均选择在苏区坚持游击战。陈毅因伤病行动不便,而粟裕则肩负着其他使命,然而,他们在游击战中所经历的艰辛,绝不亚于长征的考验。
众位杰出将领:粟裕、黄克诚、谭政、萧劲光及王树声。
在抗日战争烽火中,粟裕崭露头角,成为新四军的中坚将领,并与陈毅携手共进。实际上,粟裕与陈毅的军事政治生涯轨迹高度契合,自南昌起义以来,他们的命运便紧密相连。那句“陈不离粟,粟不离陈”的佳话,其起源远超众人所想,它始于南昌起义的那一刻。
新四军将粟裕重新置于陈毅麾下。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,两人再次携手合作,恰逢其时。在泗县,陈毅以少敌多,遭遇了挫折,而粟裕却在苏中连战连捷,取得了七战七胜的辉煌战绩。毛泽东与中央军委遂作出决策,将陈毅的山东野战军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,成立了全新的华东野战军。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肩负全面责任,而粟裕则专注于军事指挥,负责指挥作战。事实证明,这一决策堪称明智之举。陈毅的综合协调能力与粟裕的军事才华在此得到了完美结合,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辉煌战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。
1955年,粟裕荣膺中央军委颁发的上将军衔,荣登十大将之巅。众多军事爱好者纷纷表示,若仅以军功和军事才能论,粟裕理应在元帅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,且其排名当不低于其他元帅!在新中国成立后,粟裕曾担任总参谋长一职。、中央军委担任常委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,属于副国级领导行列。
谭震林
谭震林
相较于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和粟裕等前辈,谭震林的知名度似乎略显逊色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历史长河中无足轻重。实际上,谭震林在能力、资历以及贡献等方面,均为老一辈领导人中的佼佼者。甚至毛泽东也亲切地称他为“谭老板”。
谭震林,与毛泽东同乡,亦为湖南人士。早年投身革命事业,成为我党首任“政府主席”。1927年冬日,革命军队攻克湖南茶陵,谭震林同志担任此要职。担任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与工会主席职务的,正是谭震林。茶陵,这座坐落于湖南西部的小县城,与江西毗邻,与江西井冈山的距离不过短短120公里。正因如此,在毛泽东同志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际,谭震林同志便迅速融入其中,成为核心力量之一。
在中央苏区,谭震林曾先后担任军政治委员、中革军委委员、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要职。红军主力长征之后,他携手陈毅、粟裕、张鼎丞、邓子恢等英勇将领,共同领导了南方八省长达三年的游击战。
谭震林一家
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,谭震林脱颖而出,成为新四军的中坚将领。他先后担任第6师与第2师的师长或政委。在日寇投降的倒计时之际,谭震林肩负重任。华中局副书记,华中军区副政委,同时兼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。1947年1月,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实现合并,组建成华东野战军。陈毅同志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粟裕同志担任副司令员,谭震林同志则出任第一副政治委员。
在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中,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在西线指挥中原野战军围剿黄维兵团,而谭震林则与粟裕携手并肩,共同负责东线的作战任务。直至1948年12月17日,谭震林与粟裕才得以与刘邓陈会面。自中央苏区离别,这五位军队高级将领已阔别十数载,重逢之际,激动不已,合影留念,这也是淮海战役期间他们唯一的一次相聚。
新中国成立之后,谭震林由于已转至地方工作,未能参与1955年的授衔仪式。倘若他当时仍在军队任职,凭借他的丰富资历,必将成为授衔对象之一。与战功相称,谭震林理应获得大将军衔。自建国以来,谭震林历任浙江省委书记,并曾主政华东地区;他先后担任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要职。中顾委副主任,这些属副国级。
韦国清、邓子恢、陈毅、唐亮、粟裕、陈士矩以及谭震林。
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